最近这几年,亚洲的数字金融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呈现出不同的品项。如:线上金融超市,该平台本身不做放贷业务,但作为一个线上的销售渠道,集合了各家不同的金融商品,从理财产品到贷款产品和信用卡,品项种类繁多,搭载着人工智能为上网查询产品的客户提供最适合的产品介绍、建议和转介各家金融商品;另外,也有P2P形式的平台, 资本投入者和资本使用者可以充分兼顾资金的风险和流动性,找到最适合的线上定价;再者,也有以自有资金为主的平台,为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线上自动化的贷款申请, 透过自动实时打分系统,进行快速放贷。近几年,数字金融业务在东南亚各国、印度和中国都是热门话题:今年许多资本都在东南亚各国和印度进行资金投放,但于中国而言,相比前几年的野蛮发展,2018年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强,合规意识也更加抬头,可以明显感受到不若过去的红红火火,显得低调许多。
中国是这一波互联网金融浪潮中,走得特别热闹的一个国家。从今年整体来看,少了过去疯狂的“圈钱、圈客户、扩规模”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多了长期发展所需的思考。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日渐提高:
一、网络安全和系统防护
用户是否了解各网站后台都在搜集哪些数据?是否了解自己授权的网站平台查询多少第三方数据?是否知道自己借钱和投资所需付出的实质利率和回收的必要报酬?……这些事项伴随着监管要求和审查,都在变得更加规范和审慎。过去许多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数据和流于市场倒卖的客户明细,今年都收敛了许多。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今年手机上收到的营销短信正在大幅减少,即使收到营销短信,绝大部分也来自大家明确记得有往来的平台或者金融机构。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正逐渐回归到有经营特许的银行和传统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过去野蛮生长的、未持牌的新创数字金融公司在数据传送和使用的审慎下,扩张力道已减缓许多。
二、精准营销和实时互动
今年金融同业不停在探讨的议题——从去年的互联网化,到今年的讲究互联网的特色化和实时反应,“千人千面”大概可以说是今年的热门词汇。即使互联网金融的成交量逐渐回归到有经营特许的银行和传统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但创新并未削减。今年我们看到许多大行和过去相比表现亮眼:一来在人数众多的科技人力资源下,其在技术输出,大行牵小行的表现上很是突出;二来归功于自己网络消费贷款的差异化管理,实时评分和自动化产品建议,客户体验得以大幅增加,且挟资本优势,整体放贷金额稳定成长,表现可圈可点。
三、对大数据的期待逐渐趋于理性
去年大家纷纷响应的大数据梦想,在喧嚣了这两年后,金融同业终于回归理性思考。市场也开始理解,大数据的确可以在许多方面帮助金融放贷,以及更多时候可以帮助节省审查和数据输入所需的人力资源,但却不能取代金融传统变量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大数据的确帮助了很多自动化照会和审核流程,像是企业地址匹配功能,这一功能大幅减少了上网查询特定公开网站的人工比对时间;又如人脸识别功能和电子合同功能等,这些功能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远程作业的可能。大数据也帮忙了线上场景化的简易导流过程,从人的销售到批量化的线上自动导入,但导流后的风险管理,仍须更为审慎,监控其金融使用情况、对其还款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估、以及不过度放贷等,只有进行多维度把关,才能真正确保放款后的收益。
四、积极拥抱新的数学方法论和技术
中国和印度所具备的对新方法论的执着追求、迭代再优化的勇敢,以及坚强的本土技术开发能力,在亚洲市场中可谓是名列前茅。机器学习、设备指纹、关联网络分析和模糊匹配等可以说是今年在中国受讨论较热烈的议题;而印度在即时通讯和社群网爬分析上,因不涉及监管红线的部分,这些议题也在印度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应用。这些新的方法论和技术对于既有的方法平均有10-20%的增长补强。在可见的来年,新的数学方法论和技术仍然会是互联网金融产业讨论的热点议题。
所有会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都会是好事,这正是笔者金融从业以来所看到不变的真理。生意不会一年比一年好做,每一年都有当年的困难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好做的生意会很快地因为一窝蜂的市场抢进而变得困难。今年的国内互联网金融板块,企业不论大小都面临着市场的成熟化和坏帐率的走升,未来,洗牌的态势只会更加明显,只有真正沉淀下来功夫深厚的公司,才能成为市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