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强势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早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该行业从早期围绕着核心企业信用核额的线下1.0时代,渐进发展到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甚至链条上下游透过ERP对接的线上2.0时代,这两年步伐越走越快,大家才刚刚认识平台化的供应链金融3.0时代,整合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4.0时代就已头角峥嵘,俨然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标配。
在互联网与大数据应用的浪潮下,供应链金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参与成员从核心企业上下延展,成为从原料商、制造商、分销商再到零售商构成的紧密链条。这些不断扩大的网络以及中小微企业覆盖率越来越高的行业生态圈,为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授信带来了新契机,供应链信贷业务也将成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必备产品。
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好处
-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贷款具有自偿性质,可降低逾期风险。
- 国家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成长,鼓励银行改进信贷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合理缩短中小微企业取得信贷的时间。而供应链金融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透过上下游交易数据来核实企业运营,可实现加速审批的目的。
- 可增加获客渠道。不管是考虑到相关机构对银行中小微企业放款的监管压力,还是基于中小微贷款市场的巨大业务发展潜力,银行都需要一个满足速度与数量需求的小企业获客来源,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都是银行的潜在客户。
- 在互联网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的运营数据,可作为金融机构大数据风控的监控信号,帮助它们掌握企业现金流与物流信息,对发展良好的企业进行提额或交叉销售,对衰退的企业实施预警策略。
金融机构切入供应链金融市场的主要现有方式
- 与大型核心企业合作,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产品包含传统的应收款融资、存货融资和预付款融资,这些产品都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为授信基础,其合作形式最为稳妥,对信息的掌控全面真实。但中小银行未必具有与大型企业谈判的优势,另外,考虑到系统对接的成本支出,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未必是中小型银行高层心中的高顺位项目。
- 与供应链平台合作,且金融机构掌握回款账户,以此作为每笔贷款发放的基础。这些平台可以是大到具有亿级客户的电子商城,也可以是某个特殊商品的会员小平台,金融机构实际接收交易与物流信息,同时限制回款账户,为真实发生的交易融通资金。这种模式保证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符合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念。
- 金融机构利用供应链平台数据,作为获客和评估企业信用的信息来源。这些平台包括电商、管理服务商、物流或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梳理数据汇整变量,输出给金融机构作为评估和管理信用风险的补充信息。产品以信用贷款为主,金额小,适合中小型银行的小额经营贷业务,这些平台有时候也提供白名单推送服务。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控重点
- 需防范系统性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客户很可能来自同一行业,运营相关性高,金融机构应设计由上到下的管理手段,例如基于行业类的暴露限额、平台的暴露限额、核心供应商的暴露限额等,监控行业攸关的总体经济指标,预测控制经济下行时的可能损失。另外,为避免节点内的单一企业出现问题而引起上下游企业的连锁反应,也应该整合各种监控机制,设计相关的风险防治行动方案。
- 个体风险要审慎评估。信贷审批的本质需回到对风险的评估,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了许多证明企业运营的辅助证据,解决传统中小微企业征信难的痛点,但这些便利的数据不是金融机构偷懒的理由,如果为了大幅缩短审批时间而完全采用供应链数据作为核贷依据,将使贷款暴露在不可控的风险下,金融机构应该审慎地检讨审批办法,在自动化放贷提升审批效率和人工核实企业本体运营的成本效益间找到平衡点。
- 数据风险亦需注意。金融机构使用第三方数据作为线上信用贷款的评估手段,应尽力在使用前检查核实平台提供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与一致性。
- 欺诈风险是永远无法避免的难题。上市公司都能利用应收账款和存货制造假交易,从而编制假报表欺骗投资人,更何况不规范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如果无法确实掌握平台的物流和现金流信息,就应该尽量征取其他信息来源,多维度交叉验证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核实数字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或是利用反欺诈系统建立关系网络图谱,旁征博引,达到降低欺诈风险的目的。
供应链金融绝对是未来一两年金融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供应链平台将经过水平和垂直的整合,且与其他的利益或信息团体合并,构建出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行业生态圈,并且圈内企业的角色明确,信息越来越透明。金融机构应持续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保持高度注意力,在适当的时刻,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针对适用的群体经营他们所需的产品,引用适量的补充数据做出合理的授信决策,稳妥地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本文笔者为益博睿大中华区决策分析业务总经理黄健铭先生)